這篇也是上個月去健行的紀錄。每逢假日,只要天氣不錯,就想往外走走。當天沒這星期那麼冷,溫度大約是長袖加件薄外套就可以了。台北的郊區,太常去了,今天往南一些些,到桃園走走。記得四、五年前有來這裡過,今天再來舊地重遊。
角板山公園,我上次來時也覺得這裡的炸香菇不錯。當然要買一些來吃吃囉!但還是要比較一下。雖然大同小異,但還是要找生意好的,一直在炸得店家才好吃!炸香菇若回鍋炸,真的不好吃!嘻~自己觀察一下吧!
走著走著,就到公園囉!
這裡可以看到美麗的風景。下面有「溪口吊橋」,印象中我不太敢走,所以我不想下去!
另外角板山公園旁就是角板山賓館,裡面還有許多裝置藝術。神秘隧道。一家老小都很適合來走走逛逛。
這裡佔地滿大的,逛一圈也要1小時左右。
這樣走走看看,真是不錯的休閒健行之旅!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角板山公園簡介:
角板山公園又稱為復興公園,位在桃園角板山的西南側,四周環繞著山巒與溪谷。園區內有許多楓樹,每到秋季時分層層楓紅互相輝映,彷彿是一片片的艷紅火海。冬季時公園內的梅花紛紛在枝枒上綻放,走在梅樹下陣陣梅花香撲鼻而來。站在公園內可以俯瞰西口台地的自然山林景色,在漢口吊橋上也可眺望大漢溪優美的河谷。
蔣公及夫人分別於太子樓前親手種植的榕樹,因多年後樹幹相互纏繞,取名為「夫妻樹」。位在公園對面的新角板山行館中展示著蔣公生前的老照片、文物以及蔣公在角板山的生活資料。行館中最為特別的就是全長一百公尺的戰備隧道,是當年指揮戰備與緊急避難的場所,現已開放參觀。
桃園縣復興鄉以角板山公園而聞名。復興,為北橫公路的大站,也是鄉治的所在。復興,舊名「角板山」,相傳是清光緒十二年(1886年)台灣巡撫劉銘傳開山撫番至此,見山峰突起如角,河階面平坦如板,所以命名為「角板山」。
角板山,泰雅族人稱為Pyasan(比亞山),是指「物品交易的場所」。我查清代台灣文獻,卻沒有找到「角板山」的地名,當時的文獻稱這裡為「夾板山」。「夾板」與「角板」的意義不同。「夾板」有「包夾、緊壓」的意味。當時清軍在夾板山的山頂設有營壘駐兵。
另有一說法則認為,「角板」之名起源於日據時代。日本人征服當地泰雅族人後,將地名改為「腳板山」,意指「腳踏之板」,頗有征服輕蔑之意。事實如何,已無法得知。台灣光復時,復興鄉的行政區域名稱為「桃園縣角板鄉」,民國四十三年(1954年)時,才被更名為「復興鄉」。「角板」變為「復興」,又被賦予一種新的時代意義。
所在位置:桃園縣復興鄉澤仁村
交通方式:
搭乘公車:
1.可於台北地方法院處搭往復興鄉的台汽客運在角板山站下車即達。
2.可於大溪搭桃園客運往復興、巴陵方向的班車在角板山公園或復興站下車即達。
3.可於三峽搭往復興鄉的台汽客運,在復興鄉下車即達。
自行開車:
可於南崁下交流道,再循著四號省到達大溪時再轉乙號省道,經過三民後再往羅浮即可抵達復興鄉,沿中正路走就可到達。